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从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故事,到备受推崇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进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家庭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推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全国亿万家庭的亲切关怀,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中国人看来,家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繁衍不息之所在。《周易》讲“人伦肇端乎夫妇”,“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所以,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屯、蒙开始。“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周易·序卦传》)屯的原义是草木萌芽于地,有生和开始的含义,引申为幼子之意。屯卦之后是蒙卦。蒙者,鸿蒙也,开辟之前的混沌状态,亦有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启蒙、教育的含义。人的发蒙、启蒙首先是始于家中。老子主张“永保赤子之心”,赤子之心的根本在于信任,家恰恰提供了这种信任的环境。中国人讲求“安身立命”,安身是立命的前提。于何处安身?首先是在家中安身。家意味着安全、稳定,安居继而乐业;家又意味着幸福,意味着归属,古人讲“少小离家老大回”,“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事实上,“家是每一个人安全感、归属感、归宿感和幸福感满足的最重要来源,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最自然也是最重要的人类生活单位,体现着人类物种的生存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讲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良好民风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弘扬良好家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要将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红色家风制度化,以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促进形成好的党风政风。
“家国一体”的观念,一直洋溢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中。流行的《国家》一歌中,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之吟咏;在民族关系上,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说法。其他如“祖国大家庭”“兄弟邻邦”等概念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家的气息,给人以温暖和友善。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浓郁的家国情怀、家庭情结:从家庭出发看社会、国家和世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的“家”,是指代家的精神或家的伦理,而非家的血亲。传统中国以家庭关系比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把家中的伦理推广至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之中。这是一个同心圆结构,家庭伦理正是中心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家庭成员之间的认同和信任,扩展至家庭范围之外而达到广大社会,形成休戚与共的整体。儒家把这一“整体”思想,升华凝练为“大同”理念,成就浑然一体的生命体验:“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家风既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实践智慧;家风的传承既通过家教传承,也通过社会教育传扬;家风的传播既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跨越性。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四个路径推进家风建设,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近年来,“家风”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也成为频繁跃动于网络的热词。“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更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文 | 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 陈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