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记者颜英婷/文、华夏文化网记者陈家服/图) 2022年8月5日下午,“名家进泉州公益讲座(南音艺术类)”在晋江市文化馆南音厅举办。晋江安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博士陈燕婷,应邀做《南音寻亲记》主题演讲。泉州市文联四级调研员邹艳阳,晋江市文联主席、兼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华东,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谢万智,南音学者郑国权、卓圣翔、陈恩慧,晋江市南音协会会长吴鸿艺,泉州市、晋江市南音研究者等参加。
活动现场▲
讲座由泉州师院研究生处处长陈敏红教授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博士陈燕婷▲
陈燕婷从图像、文献、现存乐种等多方面入手,对南音与壁画、曲子词、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以及各地方乐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和考察,为弦友们讲述南音的“近亲”和“远亲”。她指出,南音保留着中国古老音乐的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其他姊妹艺术交流互动,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点。“作为研究者,我走遍了很多地方,在田野考察中进一步发现,南音与黄河流域沿线音乐同样有着诸多联系,也许今后有机会可以加强合作交流。”陈燕婷举例道,比如,甘肃敦煌曲子戏就和南音有亲缘关系。曲子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文人曲、曲艺、戏曲。“南音传统的唱法类似文人曲,也有往曲艺方面发展;还有和南音很接近的梨园戏,可以说是南音的戏曲形式。”除此之外,陈燕婷以河曲二人台使用的四片瓦为例,结合视频展播,向弦友讲述的四片瓦和南音的四宝的相似之处。她说:“像这样的乐种,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将原先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异地互动,将南音与传统音乐的关系搭建起来,扩大南音影响力。”
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谢万智▲
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谢万智表示,南音在泉州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政府和民间的双向推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这是一种表象,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还要从“精”、从“深”发展。谢万智告诉记者,根据泉州市文联工作部署,早在去年,便已邀请陈燕婷博士选题、列入讲座计划。他说:“南音历史悠久,外延及内涵丰富广泛,但大部分弦友爱好者、群众并不熟悉。南音跟古代音乐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被称作‘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知识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模糊的。所以说从这方面考虑,我们认为有必要请一位对南音研究比较全面的、资深的学者,来为弦友爱好者、群众进行讲解。我们在网上敲定了时间、讲座内容,都进行了一个探讨,最后确定主题为‘南音寻亲记’。”谢万智说,陈燕婷博士走遍全国,实地考察了很多古代音乐文物,查阅了诸多资料文献,只为考究南音与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联系。“讲座很生动!陈燕婷博士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实际资料、考古资料、考察资料,为弦友听众们描绘南音和中国广大地域音乐的事项进行联系、说明。”
晋江市南音协会会长吴鸿艺▲
晋江市南音协会此次组织了协会常委、常务理事,以及南音爱好者来参加讲座。“我们懂得唱南音,但不一定深入了解南音的文化,知晓与南音有关联的乐种。陈燕婷博士此次讲座,给我们南音人拓展了视野,让我们对南音的乐器、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晋江市南音协会会长吴鸿艺说,“协会常务理事除了参与协会事务外,同时,也活跃在晋江各镇街道南音社,遍布基层。本次讲座,对南音在晋江的进一步传播传承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讲座结束后,与会嘉宾、听众做座谈交流,弦友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别开生面,受益匪浅。
晋江市南音协会永远名誉会长、东石南音基金会会长蔡龙眼说:“陈燕婷博士对南音的历史源流探讨研究很深刻!此次讲座,让人大开眼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南音乐器四宝与河曲二人台乐器四片瓦的讲解。本次学习,对我们今后在培育新人,传承发扬南音上,是能够起到助推作用的。”
出席名家进泉州公益讲座的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收获很多!我学南音这么多年,还没听说过有人讲解过南音与其他乐种的关联。”晋江市南音协会艺术顾问,安海雅颂南音社原社长黄国新点赞道。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南音研究中心晋江采风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由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晋江市文联承办,晋江市文化馆、晋江市南音协会执行,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泉州市文联关于在泉州市文联系统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提高会员音乐学理论水平。
陈燕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博士。《中国音乐年鉴》副主编,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专著有《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调查与研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安海嗦啰嗹》、博士论文《南音乐感研究》、彩图版《古乐南音》等,并在各大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南音寻亲记》概要:
讲座从一个追问展开:“人们总说南音很古老,如此古老的南音是否有近亲远亲?”之后,从三大方面追寻南音的近亲远亲。其一,图像寻亲。包括与《韩熙载夜宴图》的亲缘关系以及与丝路壁画的亲缘关系两项内容,重点对后一项内容进行阐释,结合大量图片,展示南音与丝路壁画在琵琶、拍板、横笛、洞箫以及乐队组合方面的密切关联,指出南音乐队与敦煌壁画乐队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其二,文献寻亲。包括与汉代相和歌的关系、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等在唱词方面的关系、与南戏、传奇等在音乐方面的关系,以及与昆曲的联系四项内容。重点通过南音与南曲《大迓鼓》曲牌的对比分析,指出南音跟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的联系,不只在唱词上,还在曲调上;南音对同名曲牌的继承,既忠于原谱,又有自己的发展,这也是传承至今的南音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其三,乐种寻亲,包括与地方音乐、弦索十三套《松青夜游》、曲子、湖北长阳南曲,以及河曲二人台的亲缘关系五项内容,强调同这些与南音具有亲缘关系的乐种展开交流互动及学术探讨,极具拓展空间,值得期待。结语部分指出,本讲座的基本观点是:南音保留着中国古老音乐的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其它姊妹艺术交流互动,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