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网中国南京讯(特约记者 滕淦生\王生摄影) 2023年5月24日下午,“书香朝天宫、阅读伴我行”之读万卷书《金陵世家》首发会,在中国南京市甘雨巷26号的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内的南京可园史志馆举行。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为南京市朝天宫街道、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协办单位为朝天宫街道文化站、南京吉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书香朝天宫、阅读伴我行”之读万卷书《金陵世家》首发会会场▲
南京出版社执行总编缉樊立文,朝天宫街道朝天宫街道民生保障部副部长苗其志、《金陵世家》作者金戈,南京市可园史志馆馆长夏宁,世家代表陈颐,南京吉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纯出席了《金陵世家》首发会。首发会上,南京出版社执行总编缉樊立文、南京市朝天宫街道领导先后致辞。世家代表、“可园老人”陈作霖的后人陈颐在现场作了深情发言。南京出版社执行总编辑樊立文还向可园史志馆赠送5套《金陵世家》。
南京出版社执行总编缉樊立文致辞▲
南京市朝天宫街道领导苗其志致辞▲
上图为世家代表、“可园老人”陈作霖的后人陈颐发言▲
上图为首发式《金陵世家》书的作者金戈发言▲
作者金戈与世家传人陈颐的合影▲
上图为南京出版社执行总编辑樊立文向可园史志馆赠送5套《金陵世家》▲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诸多名门望族,大多分布在以内秦淮河为中心的“老城南”区域。《金陵世家》一书选取了其中最为著名的20余家,如明代迁居金陵的伍氏家族,后发展为亦商亦儒,由贾而士;清乾嘉年间以经学享誉儒林的陈授一族,以经学、文学、史学名家绵延七世,出现了陈作霖、陈作仪等代表人物;出生于南京城南半边营的“中国动漫鼻祖”万氏四兄弟……这些家族绵延不断的文化脉络,代表着南京富有生命力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南京的文脉。
“一座朝天宫,半部金陵史”。南京建城起源地,春秋时期开始至今,朝天宫地区称得上是社会历史政治变迁的“活化石”。为进一步挖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广全民阅读,由朝天宫街道牵头,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在甘雨巷26号可园史志馆举行这次“书香朝天宫 阅读伴我行”之读万卷书《金陵世家》首发会。
南京这个城市,素来就有尊敬先贤的优良传统。今天,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大街小巷里散落着众多的名人故居。它们集陈列展示、文化旅游、人文宣传、遗产保护为一体,是解读和宣传南京世家和历史文化名人的好场所。此次五月阅读活动,特意选在可园史志馆,围绕方志大家——安品街20号陈家内容开展,讲述“可园老人” 陈作霖先生。今后将陆续举办关于其他世家的读书活动,阐述家学家风,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陈作霖(1837-1920),南京人,字雨生,号伯雨。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聪颖好学,13岁随父亲入斗门桥私塾读书。15岁前几乎读完主要的儒家经典。肄业于钟山、惜阴两书院。1868年,陈作霖随著名学者汪士铎学习古文。其间,他参加了由汪士铎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的工作,得以博览群籍。1875年参加江南乡试,中第八名举人,中举后,曾三次北上参加礼部会试,未被录取,遂绝仕途之念,立志撰述,并以授读、校书、修志、著书为业。在1875年陈作霖江南乡试中举之后,他蛰居不出,潜心地方史志著述。《金陵通传》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金陵地方人物传记,在可园前后历时近30年完成。全书共45卷,补遗4卷,共50万字,共记春秋以来2000年间的3000人,受到广泛好评,并在1910年传入欧洲。
1918年,陈作霖还以81岁高龄,应冯煦之聘,出任江苏省通志馆总纂,直至1920年去世,为南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他的著作总计近三十种、二百卷之多。其中《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五种》等有关南京方志文献的著述为传世之作。文学方面,除撰有《可园文存》《可园诗存》《可园词存》《可园诗话》等外,他还与甘元焕、秦际唐等人,编校刊行了《金陵诗征》《国朝金陵文钞》《国朝金陵词钞》,搜集、保存了南京作者的大量诗、词和文章。其著作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许多国家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都有收藏。1920年病逝于南京,葬于清凉山古林庵后,后迁葬于迈皋桥,其墓地现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作霖睌年,他所生活的可园已成金陵名园,因此陈作霖晚年又号“可园老人”。”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站长翟春红说。”把市民文体中心叫做可园史志馆,就是向这位伟大的南京史志学家致敬。
在可园史志馆还可寻到南京24桥历史,“可园老人”陈作霖曾为24桥写下诗词▲
南京钟山昆歌艺术团团长徐立梅根据“可园老人”陈作霖所写的《浪淘沙·过大中桥》、《西地锦·登清凉山》诗词特地请原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作曲家徐学法指导谱曲,首发会进行了演出。
同时演出了翟春红作词 、朱丽华谱曲的合唱歌曲《朝天宫之可园老人》,受到参加首发会领导、新闻媒体以及阅读者的一致好评。
附:南京钟山昆歌艺术团演出小分队演出的部分照片▼
《浪淘沙丶过大中桥》
陈作霖(可园老人)词
徐学法指导,徐立梅曲
落日泛轻舠,暑气微消。秦滩秋水正生潮。一曲吴歌听未了,暮雨瀟潇。云散碧天高,月出山坳。双桡摇过大中桥,不待披襟风里坐,凉透生销。
《西地锦丶登清凉山》
陈作霖(可园老人)词
徐学法指导,徐立梅曲
风掠乌龙潭水,蹴麟麟波起。残荷弱柳,红消绿瘦,有三分秋意。拜佛清凉山寺。看游人如蚁。查梨杰粟。依饱啖,是儿时情事。
《朝天宫之可园老人》
翟春红词 朱丽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