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的浩渺长河中,总有一些闪耀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中国文化部原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洪永平先生,无疑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中国文化部原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洪永平先生(右),中国华夏文化网副总编、中国文联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类非遗南音省级传承人林素梅女士(左)▲
中国文化部原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洪永平先生墨宝,力透纸背,情蕴其间,真乃一字抵万金。其风范卓然,不仅于文化传承之事倾囊相助,更以高洁品行与务实之举,成为晚辈心中当之无愧的学习楷模。
在体制之内,洪司长秉持初心,坚守使命,以正能量为笔,绘就公仆担当的动人画卷,是新时代官员的杰出表率。此番助力林素梅老师收徒盛事,促进南音文化薪火相传。这一善举,跨越山海,传至海外。对于众多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而言,故土文化是心底最深的眷恋与牵挂。洪司长的助力,恰似在他们心间注入一股暖流,让大家深感祖国文化传承的坚实力量,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呵护,更是在海外游子与祖国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而温暖的桥梁。我们定当铭记这份恩情,永怀感激。
我们坚信,在洪司长这样的文化传承者的引领与带动下,南音文化必将如繁花绽放,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而海外华侨华人,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这份源自心底的感激,也将化作前行的动力,激励着我们为文化传承事业不懈努力,共筑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七律·颂洪永平司长助力文化传承
翰墨含情重万钧,丹忱倾助迹留痕。
身投弦管传薪火,志守初衷铸国魂。
善举若阳昭远域,清风似月照乾坤。
德馨典范垂青史,文脉绵延念此恩。
新闻链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薪火相传添佳话。3月19日,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经由两岸共通的传统拜师礼仪,台湾南音名师林素梅收下48名大陆亲传弟子,开创了南音“游子”在南音发祥地泉州收徒开课的先河。
196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巴生市的林素梅,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留学并落籍于中国台湾。40多年从艺生涯中,林素梅研习南音唱腔和乐器,并因此深深爱上中华文化。2001年落籍台湾后,她频繁往返于两岸参加南音交流活动,进而致力于南音的传承。2021年,已定居福建厦门的林素梅,被认定为南音非遗项目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还作为台湾地区代表参加了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学习强国平台报道▲
泉州晚报报道▲
当天的拜师仪式以“弦管情、闽台缘”为主题。遵循南音师徒传承的传统礼仪,现场布设“郎君”(即南音始祖孟昶)像,“千秋弦管 薪传不息”八个篆体大字书写于画像两侧。袅袅的南音礼乐声中,林素梅与其48名大陆弟子,经订立拜师帖、敬茶、同台演出等环节,正式结下师徒之谊。来自福建、台湾、香港等地的南音艺术家、传承人、爱好者,以及中国音乐学院等多个国内高校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总计200多人共同见证。
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庄晏成先生亲临现场为林素梅师徒签字做见证人▲
“泉州是我的祖籍地,也是南音的发祥地。我在泉州接受拜师帖、成为南音先生,犹如叶归根、鸟归巢,是心之所向。”林素梅说,这是她首次在大陆招收入室弟子。今后,她将以非遗传承人的自觉,为南音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毫不保留、倾囊教习。
在场见证的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谢万智表示,泉州南音先生外出教习南音自古有之,但像林素梅这样,南音“游子”回到南音发祥地成为先生,开了先河,是南音界盛事。这说明两岸文缘一脉相承,也验证了“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南音是沟通海内外闽南人心灵的桥梁,更将助力南音在交流中传承创新,迸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右)与时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陈伟平(左)合影▲
南音也称“泉州弦管”,以其古老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历史上,伴随闽南人出洋谋生的脚步,南音到台湾、下南洋,传播、扎根于世界各地。2009年,南音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202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