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其在促进全球经济融合、推动多元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合作名片,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版图中,文化交流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打通各国人民心灵隔阂、构筑信任桥梁的关键力量,为经济合作的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然而,当前部分体制内专家教授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征程中的严重缺位,已成为阻碍文化交流推进的巨大顽石,亟待政府以雷霆手段加以整治。
作者: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编辑记者,现任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体制内的专家教授,作为知识与文化的精英阶层,汇聚于高等学府与专业艺术研究机构,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丰厚待遇、充足资源以及崇高的社会地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召唤下,他们本应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的专业能力,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使者。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精妙的见解传递中国智慧;在艺术展演的舞台上,用灵动的表演展现华夏风采;在文化交流论坛中,以开放的胸怀促进文明互鉴。他们的每一次参与,都可能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闪耀高光时刻。
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现实与期望背道而驰。部分专家教授长期沉溺于舒适圈,滋生出严重的懈怠心理和功利思想。面对海外华侨华人不辞辛劳、满怀热忱举办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他们却因所谓“接待规格”的琐碎理由,轻易放弃参与,对这些凝聚着海外同胞心血、承载着文化传播重任的活动视而不见。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职业操守的沦丧,更是对国家文化战略的公然漠视,是对纳税人付出的肆意践踏。他们的缺席,使得众多本可大放异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失色不少,导致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错失诸多良机,严重损害了国家文化形象与国际声誉,极大地延缓了“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交流的前进步伐。比如,一些精心筹备的国际文化盛典,因关键专家教授的爽约,无法完整呈现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使得海外受众难以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造成了文化传播的巨大遗憾。
为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政府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采取全方位、高强度的从严处理措施。
对于高等学府,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起一套严苛且全面的监督考核体系。将专家教授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的核心指标,与学校的生存发展紧密挂钩。对于在文化交流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的学校,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巨额资金奖励。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审批并提供充足经费;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积极牵线搭桥,助力学校与世界顶尖学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对于那些在文化交流工作中敷衍塞责、毫无作为的学校,实行资源全面冻结。暂停新增科研项目审批,削减财政拨款,限制招生规模,并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深刻整改,整改不达标的,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严肃问责。
针对专业艺术研究机构,政府要实施更为严格的管理与引导措施。设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专项扶持基金,对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机构,给予大额资金扶持,助力其开展各类高端文化交流项目、培养顶尖艺术人才。同时,建立文化交流工作“黑名单”制度,对于那些长期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工作消极对待、拒不配合的机构,不仅立即停止所有项目资金支持,还要向社会公开通报批评,限制其在一定时期内参与各类文化项目的投标与申报。对机构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撤职等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只有政府以如此强硬的手段进行整治,才能彻底唤醒体制内专家教授的责任意识,让他们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中。这不仅能重塑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辉煌形象,加速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更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推动沿线国家在文化交融中实现经济共荣、民心相通,共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作者: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编辑记者,现任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2025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