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华夏文化网
该网站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 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百年风华祭英魂:革命先辈许永炯同志诞辰百年缅怀
2025-03-22 13:39:27 阅读量:3406

七律•缅怀革命先辈许永炯

 

桑林赤子志如钢,抗日烽烟意气昂。

地下潜行情报递,肩头重责誓言彰。

投身建设倾心血,退隐犹留浩气长。

期颐诞纪思前事,英名不朽韵流芳。


百龄诞序祭忠魂,永炯高风励万春。”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今年,是革命先辈许永炯同志诞辰100周年,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奋斗的壮丽史诗。




在岁月的悠悠长河中,舅父许永炯的身影始终清晰而又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间。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对我而言,这不仅是对一位伟大革命先辈的深切追思,更是对至亲之人那无尽怀念的深情寄托。


自我有记忆起,舅父在成都任职期间,因工作需要,每年都要回福建招生,每次回来和他的战友们相聚都带着我。那些时光,成为了我童年里最特别的记忆。舅父和他的战友们围坐在一起,他们的脸庞被岁月刻下了痕迹,但眼神中闪烁的光芒从未黯淡。他们谈论着过往的战斗经历,声音时而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时而低沉,像是在缅怀牺牲的战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热血与奉献的新世界。


舅父的身形并不高大,站在人群中,他是那样的平凡普通,然而,他眼神中所透露出的坚毅与睿智,却总是让年幼的我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1925年农历三月廿五日,舅父出生于福建南安桑林村,彼时的国家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之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的年代。巧合的是,同年同月同日,来自南安东山村的傅维葵也降临人世


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他们虽年纪尚小,却满怀热血,年少的他们心中早已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宣传中。街头巷尾,都有他奔走呼喊的身影,他用质朴的话语,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起抵抗外敌的力量。共同的理想与使命将他们紧紧相连,携手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我是在舅父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中渐渐长大的。舅父曾无数次向我讲述他那充满艰险的革命生涯。他说,有好几次,他都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命悬一线。其中一次,他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时,不慎被敌人察觉了行踪,穷凶极恶的敌人迅速调集力量,将他重重包围。就在这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善良勇敢的老乡,不顾自身安危,匆忙赶来向他报信。随后,这位老乡还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带着他躲进了一个极为隐蔽的山洞。在那狭小的山洞里,舅父熬过了漫长的几天几夜。在这期间,又有许多热心的群众,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巨大风险,偷偷地给他送来食物和干净的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群众的无私帮助和勇敢掩护,舅父才得以有惊无险地脱离险境,化险为夷。这样的危险经历,在舅父的革命生涯中数不胜数,每一次,都是人民群众的挺身而出,给予了他生的希望,让他能够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这些故事,不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难险阻,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那伟大而又无私的力量。


舅父曾回忆,在一次行动中,傅维葵同志为了掩护大家撤退,自己身负重伤,但他仍咬紧牙关,坚持战斗,直到确保所有同志安全转移。这些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让舅父深受鼓舞,也成为了他坚守革命道路的强大动力。


1944年,舅父考入了福建永安师范学校,在那里,他有幸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从此,他仿佛在黑暗中寻到了一盏明灯,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方向。此后,他先后担任了桑林党小组组长、凤桑党支部书记等重要职务。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他毫不畏惧,秘密开展着地下活动。每一次传递重要情报,每一次精心谋划行动,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充满了危险,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之意,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为了国家的独立,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光明美好的未来。舅父及其革命同志们,当时隶属于中共闽浙赣省委领导,在省委的引领下,他们积极贯彻党的指示,为革命事业拼搏奋进。


而在舅父的革命生涯中,还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我的外婆——舅父的精神支柱。外婆长期以来,不顾自身安危,全力支持和掩护舅父的革命事业。她亲自充当舅父的交通员,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小心翼翼地传递着一份份重要的情报。每一次出行,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但外婆从未有过一丝的犹豫和退缩。她用自己的勇敢和坚定,为舅父的革命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成为了舅父背后最坚强的后盾。


母亲曾告诉我,那段时间,舅父总是早出晚归,家中的人很难见上他一面。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革命事业上,把个人的安危完全抛诸脑后。


1946年2月,舅父许永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革命之路更加坚定。1949年,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勇挑重担,3月至5月担任中共西溪区工委书记,他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疾苦,组织群众力量,为迎接解放做着准备;5月至8月,担任中共晋南同县工委民委,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6月至8月,担任中共同安工作团书记,8月任中共同安县工委书记,他带领同志们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同安县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和同安等地区仍处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百姓渴望解放。舅父许永炯此时担任中共同安县工委书记,他与战友傅维葵时任南安县工委书记等革命同志深知,为减少流血牺牲,和平解放同安和泉州是最佳选择,于是将策反国民党官兵作为重要任务。


在策反过程中,有一位国民党连长许文良引起了舅父的注意。许文良连长虽为国民党效力,但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倒行逆施深感不满,内心十分矛盾。舅父得知后,亲自与他秘密会面。在会面中,舅父言辞恳切,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投向人民,才是唯一的出路。同时,舅父还向他承诺,只要放下武器,解放军会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未来生活。经过多次深入交谈,许文良连长终于被舅父的真诚和大义所打动,决定率领手下部分官兵起义。


与此同时,傅维葵等同志也在其他地方积极开展策反工作。他们成功说服了一些国民党基层军官和士兵,这些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愿意为和平解放贡献力量。在各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官兵暗中倒戈,为解放行动做好了准备。


许集美同志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引领着舅父许永炯和其他革命同志不断前进。而舅父与傅维葵这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革命战友,更是紧密合作,并肩作战。在中共闽浙赣省委的统一部署下,他们积极开展工作,为泉州和同安地区的解放贡献力量。


1949年8月31日凌晨,驻泉州城内的国民党交通警察部队已撤离,泉州团队命令独立大队3个中队轻装直捣泉州城。上午10时许,第一、二中队从城西新门进城,分别负责解放城南、城北,占领晋江县政府、县警察局等国民党旧机关;第三中队则进驻城南朵莲寺扼守华洲桥;当天下午,泉州团队已全部控制泉州城区的局势;傍晚,解放军第十兵团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七师二六〇团先头部队进城与泉州团队会师,泉州宣告解放。


在许集美同志领导下的泉州地区革命力量,还成功策反了三位国民党少将以及国民党325师一千多名官兵起义,带动了晋江、南安、同安等县地方武装的起义。这些策反行动,为解放军顺利解放泉州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减少了战争的伤亡,让泉州和周边地区的人民得以早日迎来和平与安宁。


特别是在在解放战争后期,泉州地区的革命形势进入了关键阶段。在许集美同志的领导下,整个地区的革命力量紧密团结,为迎接解放做着最后的冲刺。其中,成功策反国民党“海辽号”轮船起义,更是成为了革命历程中的一段传奇。


当时,许集美同志担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泉州团队指挥员兼政委,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泉州地区积极组织群众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国民党内部,寻找可以策反的力量。


“海辽号”轮船作为国民党重要的运输工具,其动向备受关注。许集美深知若能成功策反“海辽号”,不仅能削弱国民党的运输力量,还能在政治上产生重大影响,动摇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于是,他与同志们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周密的策反计划。


他们通过秘密渠道,与“海辽号”上的进步官兵取得联系,向他们宣传革命形势和共产党的政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这个过程中,许集美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耐心,他亲自参与与官兵们的沟通,用真挚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念打动了他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海辽号”上的部分官兵逐渐被说服,他们认识到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只有投身革命,才是正确的选择。1949年9月19日,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前夕,“海辽号”在船长方枕流的带领下,当日下午6时,香港招商局下班后,“海辽号”未拉汽笛就悄悄启航。晚9时,船长方枕流将全体船员集中,宣布“海辽号”起义,他们巧妙地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监视和追击,历经艰险,驶向解放区。


“海辽号”的起义,不仅为解放军运送了大量的物资,为解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成为了革命胜利的重要象征。毛泽东主席为此致电嘉勉,高度赞扬了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


紧接着,在解放同安的关键时刻,舅父和傅维葵等同志继续发挥关键作用。1949年9月19日,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舅父等人策反成果的双重作用下,同安顺利解放。百姓们欢呼雀跃,迎接新的生活。


许集美和他领导下的革命先辈们,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功绩,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


解放后,舅父又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浪潮之中。他曾在四川铁路工程学校担任学生科科长,在教育的岗位上,他默默耕耘,用心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培养优秀的铁路建设人才而不懈努力;后来,他又先后担任了西南交大工会主席、成都运输学校工会主席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学校的稳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一次去看望舅父,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工作的那份热爱与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1985年,舅父许永炯光荣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但他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一生。


那些年舅父与他的战友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回顾往昔那一段段峥嵘岁月,谈及在战火纷飞中所经历的那些惊险瞬间与始终坚守的信念,也满怀憧憬地畅想着祖国的美好未来。他们的话语中,饱含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命运的担当,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底,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在成长过程中,舅父许永炯和许集美等革命先辈对我关怀备至,他们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心田。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到别的孩子有精美的玩具,我心生羡慕。舅父察觉到我的情绪,他耐心地告诉我,物质的东西只是一时的,真正的财富是内心的坚定和对理想的追求。从那以后,每当我面对物质的诱惑,舅父的话就会在我耳边响起。




他们还严格要求并培训我,培养我艰苦奋斗的精神。夏日炎炎,他们会带我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让我体会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不易;寒冬腊月,鼓励我早起读书学习,磨炼我的意志。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




他们常常叮嘱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定的信念不能丢。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像他们在革命年代一样,不退缩、不放弃。他们还说,党不会让我吃亏。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党代表着正义与公平,只要秉持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持走正确的道路,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份回报或许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精神的满足与内心的安宁。


值得一提的是,许集美前辈曾感慨地说,我的性格和舅父许永炯一样,刚正不阿。这让我既惊喜又深感责任重大,能与舅父有这样的相似之处,是我莫大的荣幸。舅父一生坚守正义,面对艰难险阻从不低头,在革命岁月里,他秉持着刚正的品格,与反动势力顽强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我深知,这刚正不阿的性格特质,是舅父留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职业抉择,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舅父告诉我,让我从文,走上新闻路,是他和许集美等革命先辈共同商议决定的。他们深知新闻事业的力量,它能够记录时代的变迁,传递真实的声音,唤起民众的觉醒。在他们看来,我的新闻之路,是发扬他们精神的途径,能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他们希望我能用笔和镜头,去讲述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故事,去展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成就与感人瞬间,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国家发展的事业中。


他们神情严肃而郑重地叮嘱我,只有在时机成熟时,才能表明自己的身份。在那之前,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务必咬牙坚持,绝不能有丝毫泄露身份的举动,因为这是保护我的关键防线。他们对当时局势的复杂与凶险有着深刻认知,担心涉世未深的我难以抵御外界诱惑,一旦身份暴露,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些话语,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他们对我的深切关怀,也让我心中对自身背负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为沉重且坚定的认知。


即便身处家乡泉州,了解我真实身份的人也屈指可数。舅父许永炯、许集美等革命先辈,始终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他们清楚,在暗流涌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知晓秘密的人越少,我的安全就越有保障。从他们对这一细节的高度重视与周全保护中,我在成长的每一步里,都能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睿智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先辈们的精神如同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融入血脉,成为前行路上永不磨灭的力量指引。



















2009年8月31日,泉州市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内,中共闽浙赣泉州地区老同志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盛大启幕。现场气氛既热烈又庄重,舅父许永炯难掩激动,与昔日老领导及300余位曾在烽火岁月并肩作战的战友重逢相聚。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双鬓,却未曾黯淡他们眼中对往昔奋斗的炽热追忆与对祖国的深情。大家互致问候,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是对峥嵘往昔的致敬,更是对新中国60载辉煌的礼赞,温暖与感动在每一个角落流淌。






同年9月22日,我有幸肩负组织的信任与重托,陪同老同志傅维葵赶赴南安官桥。那里,一群忠诚如磐的战友翘首以盼。手中的纪念章,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他们用热血与青春镌刻的历史勋章。当傅维葵老同志缓缓将纪念章佩戴在战友们胸前,时间仿佛凝固,泪光在众人眼中闪烁。那是对逝去烽火岁月的深切缅怀,是对祖国从艰难走向繁荣的感慨,更是对这份至高荣誉的无比珍视,每一枚纪念章都在诉说着他们为新中国奠基的不朽传奇。


2022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成都的天际被暮色温柔笼罩 ,我的舅父许永炯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无疾而终。他以97载的岁月,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每一笔都写满了故事,每一处都彰显着智慧与从容。回首他的一生,未曾留下丝毫遗憾,像是一部情节圆满的史诗,在岁月长河中缓缓落幕,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回响。


他的离去,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与不舍,但他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地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留在了我的心中。如今,我站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享受着舅父那一代人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和平与繁荣,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然度过30个春秋,可我始终矢志不移,坚守着前辈们的教诲。我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将他们的精神融入每一篇报道之中。


百年一瞬,却足以让我们铭记一位英雄的不朽传奇。回溯往昔,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旧时代,许永炯同志以无畏的勇气,冲破黑暗的枷锁,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征途。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他铁骨铮铮,坚贞不屈;面对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在血雨腥风中砥砺前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许永炯同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把满腔热血挥洒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他参与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抗争,都如同一束束耀眼的光,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铺就了希望之路。


他的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让我们以许永炯等老一辈革命同志为灯塔,汲取奋进力量,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续写时代的辉煌篇章,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以此告慰许永炯同志的英灵。




作者: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编辑记者,现任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2023年组团赴马来西亚文化交流时拍摄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嘉庚铜像前▲

 

2025年3月22日

关闭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