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华夏文化网
该网站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 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陈家服:以心血守文脉,一个“无产者”的中华传统文化守护日志
2025-04-20 09:45:21 阅读量:3599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上,书画艺术或许是历经岁月冲刷后,留存相对完整的一脉。我将半生心血都倾注于守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这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如今虽两袖清风,却始终心怀对传统文化的赤诚热爱,甘做新时代为文化传承而奔走的“无产者”,只为让那些历经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书画鉴赏杂志社长陈家服


新闻初心:承先辈志,以笔为刃记录时代




三十载笔耕不辍,我曾应许氏前辈(我的舅父许永炯和许集美等革命先辈)教导与指引踏入新闻记录领域,以纸笔为舟,在时代浪潮中踏浪而行,亲历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书写下属于自己的职业传奇让历史在文字中清晰可触。


跨海新程:“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使命与奇妙羁绊














2023年7月,我带着新的使命奔赴马来西亚,投身"一带一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交流事业。命运似有巧思,在此结识马来西亚仙境集团董事经理许国栋先生,这份跨越山海的缘分,让我不禁感叹与许氏一族的奇妙羁绊。在许先生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携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界、华人社团与华文媒体,深耕文化交流事业。从最初为签证奔波,到如今中马实现永久免签,每一步都见证着文化合作的累累硕果,更承载着两国人民对文明互鉴的深切期盼。




念奴娇·记中马文化缘


卅年笔耘,忆先辈,许氏贤才相导。墨海为舟,波涌处,书写生涯浩渺。世态沉浮,篇章漫记,踏浪豪情耀。韶华如矢,历经多少纷扰。


又赴南海征程,马邦传汉韵,机缘精巧。幸遇贤良,同努力,共促文华辉照。岁月如流,签证艰辛事,免签欢报。中马情厚,往来佳话长道。


清人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里抒发感慨道: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騃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此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接又道: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妙哉!实为真情之流露,实感之抒发,深遂感受之总括!书到撰讫付梓在即,往往会百感交织,由衷生出感慨万端。司马迁写完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约三千年的《史记》130篇散文后,在其自序里也有一段感慨文字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太史公自序》) 这段感慨文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肺言实话,已成千古绝唱箴言。虽说出版著作全非太史公所云之“贤圣”,也非因拘囚逐放疾之故,而著作发序郁结之忱者,须先“发愤”才能“所为作”确是出著者所必然之路。


哭泣之辨:灵性淬炼的情感力量


清人刘鹗以“有力类”与“无力类”分野哭泣,点破真性情的层级:小儿女失物之啼为浅层次宣泄,而杞妇哭城、湘妃泣竹般的至情之恸,才是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更甚者,如屈子《离骚》、雪芹《红楼》,将血泪藏于文字肌理,以作品为永恒的情感载体,让哭泣超越表象,成为文明的精神注脚。


发愤之作:困厄淬炼的千古心音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列数圣贤困厄著书之例:西伯演《周易》、孔子作《春秋》、屈原赋《离骚》……道尽“发愤之所为作”的著述真谛。即便今之著者非处拘囚放逐之境,却仍需以“发愤”之心淬炼文字——抛却浮杂,沉潜思虑,将生命体验与精神求索熔铸于笔端,方能让作品超越个人感怀,成为叩击时代的共鸣之音。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编辑记者,现任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关闭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