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三
■ 廖开顺
石佳能:三省坡脚下走出的侗学新领军
从小习侗语、着侗装长大的侗族子弟石佳能,1964年出生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侗寨。独坡位于湘黔桂“侗族圣山——三省坡”脚下通道西南部,与广西三江的独峒镇、贵州黎平的洪洲镇交界。独坡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湘黔桂边地侗族历史文化悠久和文化生态良好的侗乡,这为石佳能先天注入侗族文化基因。石佳能在通道县城读的高中,他与当年所有的侗族子弟一样,穿一双布鞋或者打着赤脚,背着一个星期或者更长时间的大米和腌菜之类,跋山涉水,从偏远的侗寨步行近130里到通道一中,周末又从县里步行回家。这都锻炼了石佳能从中小学到大学刻苦学习的意志,他的人生奔跑从独坡侗寨到县城中学的崎岖山路开始。
多少年以后,石佳能成为中国侗学研究和侗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一、侗学研究四十年,学术成果累累
1981年石佳能考取中南民族学院,如今发展为中南民族大学。那一年的高考全国只录取28万人,录取率8%,其中还包括大部分中专和大专生,而石佳能是比例更小的本科生,而且出自偏远的侗乡,可见他读中学的学业成绩优异,也表现出一名侗族子弟的素质与品质。他的潜在能力表现在舞台更大、精华荟萃的大学校园。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石佳能就因为文章写得出色,被系里推荐到校报《中南民院报》当记者。1986年6月他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在毕业生中,他以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才华初显的写作能力、能够初步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而留校。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能够留校工作的学生,比起考入大学的学生更是优秀中的佼佼者。从1986年7月至1992年5月,石佳能在母校中南民族学院党委宣传部和院报工作,担任科长职务。
与当年的很多文艺青年一样,大学时代的石佳能也很能写通讯、纪实和散文一类的文学作品,发表过不少文章,其中《潇洒地登上论坛讲坛的一介布衣(依)》”荣获国家民委、团中央、全国青联“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征文三等奖;《凤华揭新旌 力作震论坛》斩获贵州省九十年代第一春“青年写青年”好新闻大赛青春奖。他的笔名叫侗川、萧川,如今很少有同事和朋友知道石佳能的文学笔名,因为他从留校工作开始,就放弃了文学,而将民族研究作为终身事业。有记者采访他,问他最初决定从事侗族文化研究时的想法,他说:“我是侗族,从小就受到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到了中南民族学院,就自然而然的开始对本民族文化感兴趣了。然后看了一些书,慢慢的也去试着把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东西写成文字,也算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吧。”
石佳能的侗族文化研究从中南民族学院求学起步,至今整整四十年,学术成果累累。他1983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当年不到20岁。在留校工作的六年中,他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民族研究》《民族文学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等学术期刊连续发表一批较有影响的侗族研究论文,如《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探析》《侗族民俗及民族文化中原始社会残余分析》、《侗族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刍议》《侗族神话初探》《侗族节日文化简论》《侗族的“补拉”与款》等。其中《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探析》一文荣获中南民族学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这是与学院资深的教师一起参评的奖项,他是当年最年轻的获奖作者,才23岁。以上论文中,有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学术期刊《中国哲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全文转载。石佳能1988年首先在学术界提出侗族“补拉文化”是侗族社会文化的基石的观点,对侗族“补拉”组织的社会作用及其对侗族文化的发生作用进行深入论述,连续发表5篇有关侗族“补拉”文化的论文,这是他对侗族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可以说,留校工作期间的石佳能就基本达到副教授的科研水准,而当时全国职称改革才刚刚启动,尚未惠及留校不久的年轻人。
无论在母校工作还是回到家乡,石佳能一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保持着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颗初心。在民族学权威期刊或其他知名的学术期刊上,都能检索到他的论文,至今,他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和调研报告多达100余万字,其中有10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学术期刊全文转载,影响很大。他于1988年首次提出侗族“补拉文化”是侗族社会文化的基石,并连发5篇论文,为更多研究者探索侗族社会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材料,是他对侗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以下是石佳能独著、合著、主编,正式出版,包括获奖的书籍:
《侗族文化研究笔记》(独著)(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首届全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中国农民第一家》(报告文学,合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出版)/《独坡八寨侗族文化》(主编)(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获第二届全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侗学研究2000年年会论文集》(主编)(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侗学论著序言选》(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侗族信仰大观》(编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侗族文化简明读本》(执行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出版)/《读懂通道》(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出版)/《独坡八寨志》(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出版,获第三届全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新晃杯”全国侗族文学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集》(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出版)《星星鼓楼》(副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侗乡十年》(副主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副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侗族百年实录》(编辑部负责学术工作副主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侗族卷》(学术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1年出版)/《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牵头制定并任首席专家)/《怀化市民族志》(副主编兼总纂)(线装书局2014年出版)/《中国侗族村寨历史文化研究》(合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出版)/《侗族通览新编》(副主编兼总纂)(2022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1年石佳能主编的《独坡八寨志》被学术界誉为少数民族村落志的范本,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及台湾政治大学研究生考察侗族文化的必读书目之一。
石佳能的主要论文、重要调研报告、获奖征文如下:
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探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获中南民族学院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时年23岁)/现代文化与传统意识双重观照下的“侗民族意识”(《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获全国首届侗族文学评奖论文一等奖)/侗族节日文化简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获怀化地区首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改革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方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分税制与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侗族服饰文化简论(《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4期,参加2001年昆明“国际服饰文化学术研讨会”并被评为优秀论文)/当代侗族文学发展趋势论(《民族文学》1998年第2期)/侗族“补拉”文化溯源(《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风华揭新旌 力作振论坛(获贵州省九十年代第一春“青年写青年”好新闻大赛青春奖)/潇洒地登上论坛讲坛的“一介布衣(依)”(获国家民委、团中央、全国青联“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征文三等奖)/“十五”时期至2015年通道侗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通道县“十五”规划专家组组长并执笔)/三省坡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2009年赴中国台湾参加“两岸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学术研讨会”)/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若干思考(参加2009年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并宣读。获国家民委2010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市州民委唯一获奖者)
石佳能的论文《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若干思考》(《文史博览》2008年第7期)参加了2009年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并荣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这是全国市州唯一获奖者。他2008年首创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牵头制定《三省坡保护区规划纲要》,为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开发、保护、研究三省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又是他对侗族研究的又一大贡献。
如果石佳能一直留在大学工作,可能早已是教授和研究生导师。虽然他回到家乡已经30年,而对于他的学术水平,高校和地方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他被聘为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怀化学院兼职教授,贵州民族大学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湖南省非遗项目/民族出版物/少数民族地名审定评审专家。他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资深会员。此外,他被聘为怀化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咨询专家、怀化市新型智库专家、怀化市非遗评审专家、怀化市文博专家等,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60位杰出校友之一。
二、操劳学会繁忙事务,做兼职大秘
自1987年成立中国侗族文学学会以来,石佳能一直担任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务副会长,负责学会秘书处工作。多次主持召开全国侗族地区经济文化研讨会和侗族文学“鼓楼奖”、“风雨桥奖”的评比工作。参与《侗族通史》《侗族通览新编》《侗族百年实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侗族卷》《湖南省志·民族志·侗族编》等大型侗族书籍的组稿、联络、审改、总纂工作。
2006年成立湖南省侗学研究会,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负责学会秘书处工作。每年主持召开1-2次学术讨论会。学会连续三年(2009-2011)被湖南省社科联评为全省先进学会。2011年11月,学会通过了石佳能起草的《湖南省侗学研究2011-2020中长期规划》。主持《湖南侗学丛书》编写,出版了《柯原自选集》、《中国农民第一家》第8部书籍。
石佳能是侗学学术社团的兼职“大秘”,凡是与侗族文化相关的学术会议、田野调查、指导研究生等,他都是被首批推出的人物。他已参加过10余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如,2000年“全国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协作研讨会”,2001年昆明“国际服饰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昆明“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2009年台湾“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与创意学术研讨会”,2010年“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年会”等,都向会议提交侗学研究论文,进行学术交流。他多次陪同、参与、指导日本、泰国、中国台湾,及国内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学者、教授对侗族文化的考察、调研。参与指导大学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撰写侗族文化研究课题的学位论文。为中山大学周大鸣、余成普等教授出版的书籍撰写“序言”。
为了把侗民族推向世界,石佳能担任全国首部侗族原生态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民俗顾问影片,由潇湘电影集团与通道侗族自治县委、政府联合拍摄,著名青年导演韩万峰执导,2009年上映。受省委宣传部、省民宗委委托,为多部涉民族类的电影、书籍出具审定意见书。担任《湖南侗族文化音像资料库建设》专家组组长,2013年正月初三在通道上岩“月地瓦”期间启动,2015年完成了一个综合片、9个专题片的拆拍摄、出版、发行。
他担任2006-2009年新一轮民族自治地方新编《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新晃侗族自治县概况》、《芷江侗族自治县概况》(全国第一部新编自治县概况2007年出版)、《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麻阳苗族自治县概况》,以及“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概况”《会同县概况》、《沅陵县概况》的责任编审。
石佳能被评为“全国侗族地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40名侗学研究有影响力学者”之一,组委会对他的评语是:全国侗学研究重要领军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出者。关于石佳能的辞条与事迹辑入《中国侗族》、《侗族通史》、《侗族通览》、《怀化大辞典》、《人杰地灵大湘西》、《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中南民族大学校友风采录》等书。
三、主编《鼓楼》十五载,树起一面大旗
2008年1月湖南省侗学研究会创办会刊《鼓楼》,石佳能是创刊人,一直兼任主编,《鼓楼》15年是他辛勤耕耘的15年。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杂志就像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石佳能是扛着这面旗子奔跑的旗手,团结一大批侗学研究者和工作者,为侗学研究,为侗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鼓楼》是湖南省内刊,由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石佳能受省侗学研究会委托,担任《鼓楼》主编。在各方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满怀对民族事业的热情,办刊十五年如一日,追求质量,把刊物办成了精品。《鼓楼》每年出版正刊6期,每期的文字15—20万字,还有相应的图片,工作量不小。内刊没有专门的编制和机构,主编和编辑、校对、发行等工作都由他一人兼任,这更需要自觉的事业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内刊”的标准名称叫“刊型内部资料”。内刊并不是每个部门想编印就可以编印,这与一般部门的工作简报,与使用市县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准印证”而编印的内部资料有很大的区别。当然,以上内部资料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省级“内刊”的要求更高,它由省级新闻出版部门审批和办证。15年前石佳能和有关领导为了创办《鼓楼》,所做的前期工作和申报工作并不简单容易。获证以后并不具有“终身制”,而是每年都要年审,年审不合格不能办刊。此外,新闻出版部门还聘请资深专家担任每期省内刊的审读员。笔者曾被聘为审读员13年,审读具有福建省内刊准印证的10余种内刊,很熟悉审读的一系列标准,大至思想政治导向;中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小至错别字、标点符号、出版物数字的用法。审读员对每期刊物写出审读报告,既有定性的评价,又有定量分析和评判,要在每一篇文章中找出错误的、不合规范的字词、标点等,这就像绣花工夫一样细致。凡是未达到内刊管理规定的,会受到相应的处理,严重的则停刊整顿或撤销准印证。由此可见,担任《鼓楼》主编责任重大。
《鼓楼》以优秀的办刊质量,多次受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表彰。早在2010年10月29日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编印的《报刊审读与管理》中,《鼓楼》就被重点推介,认为《鼓楼》“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格调高调,办得很有特色。”2014年《鼓楼》被《报刊审读与管理》第9期通报表扬。在2016年6月3日召开的“湖南省民族类题材出版物审读工作座谈会”上,省民宗委、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人到会讲话,相关审读专家到会发言,石佳能作为《鼓楼》主编被邀请参会和发言,介绍办刊经验。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很不容易。《鼓楼》既是湖南省社科联主管的社科社团会刊,在上一层次又属于省新闻出版局管理的内部刊物。省新闻出版局管理的内部报刊数量之多,远远超过省社科联所属的内刊。在这样的背景下,《鼓楼》被省新闻出版局多次表彰,实属不易。省社科联主管的全省各种学会、研究会的会刊也多达几百种,每年都有会刊评比,15年间,《鼓楼》有7年被省社科联评为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会刊”、“最佳会刊”,其中,2017年全省评出三家“最佳会刊”,《鼓楼》为其中之一。《鼓楼》已经被学术界誉为“侗族文化研究第一刊”,成为全国侗学界及境外和国外研究侗学的必读刊物。
石佳能充分发挥了在大学工作期间的报刊工作经验,兢兢业业工作。《鼓楼》创刊不久,就受到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中国科学院叶大年院士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称赞。2010年初,湖南省社科联省情对策与研究中心主任的吴纪宁研究员,曾经以《我看(鼓楼〉》为题,对两周岁的《鼓楼》作出这样的高度评价:“总之,《鼓楼》无论是从刊物的内容编排、学术质量、印刷水平来看,还是从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来看,都是一份上乘的学术期刊。这也是其能从几十份省级学会会刊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会刊的重要原因。”吴纪宁先生还从五个方面具体而详细评价《鼓楼》。12年过去了,《鼓楼》依然符合吴纪宁所评价的办刊特点和优点,而且不断有新的发展,《鼓楼》创刊15年来,拥有了人数众多的作者群,其中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有各级领导,也有各县(市、区)从事基层工作的作者。15年间,出版正刊90余期,以及数期增刊。发表的研讨文章达到4000多篇,超过1亿字,还有大量的图片和有关报道文章。这样海量的内容,得益于广大作者对《鼓楼》热爱和支持。也反映《鼓楼》已经成为凝聚有关侗族学术研究和工作研究的一大平台,具有旗帜一样的召唤力。
15年间,《鼓楼》既是湖南省侗学研究会的会刊,也是省侗学研究会举办各种活动的媒体和工具,通过《鼓楼》发布信息,组织、举办、参与学术会议和开展调研活动,发表会议论文等。
15年间,《鼓楼》主编、编辑和作者群,配合省侗学研究会,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讨问题,探讨对策,深入调研,申报研究课题。特别是为“创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湖南贵州广西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重大工作付出艰辛的努力。也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全域旅游”等重要工作。
15年间,以《鼓楼》为纽带,广泛进行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省侗学研究会每年举办1-2次与民族文化有关的研讨会。参加学术交流的人员既有怀化市县的研究者,也有省内外各部门和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还扩大到海峡两岸的民族文化交流。凡是在怀化召开的有关民族问题的全国性研讨会,《鼓楼》编辑部承担了很多具体工作。这些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鼓楼》主编石佳能的具体操办。每次研讨会都有石佳能忙碌的身影,更重要的是他像一名士兵旗手一样,扛起《鼓楼》这面大旗,把研究者和读者召唤到旗帜下。
四、服务地方三十春秋,一颗初心依旧
1992年6月石佳能被作为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到芷江侗族自治县,任县委办副主任。1998年1月调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任综合科科长。2004年8月至今在怀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历任副调研员,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二级调研员,现分管古籍、民族研究等工作,曾担任过怀化市政协委员。
石佳能为民族和地方服务的30个春秋中,既是实际工作者,又保持了学者的理论追求本色,参加了一系列侗族文化课题研究。主要有:
参与怀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波博士、教授主持的“侗族民间节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调研、撰稿。/参与贵州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博士、教授主持的“侗族习惯法”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调研、评审。/参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副主编、吴定勇博士、教授主持的“侗族萨玛节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调研。/参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廖君湘博士、教授主持的“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湖南通道侗族文化生态问题考察”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侗族碑刻文献的集成整理与研究”的调研、撰稿。/参与怀化学院王文明教授主持的“城镇化背景下西南民族古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综合开发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的调研。/参与怀化学院姜又春博士、教授主持的“锦屏文书的人类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的调研。/参与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博士、教授主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国家民委课题的调研。/主持《湖南民俗大典·侗族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撰写。/主持2008—2011年湖南省民委研究课题“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研究”等,其结题论文均获奖。主持完成《怀化市侗语地名词曲》的编撰。
在为民族和地方服务中,石佳能付出心血最多的是2008年首倡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牵头制定《规划纲要》。此举得到全国侗学界和怀化、柳州、黔东南、桂林4市州高度重视,湘、黔、桂三省区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文化部申报“三省坡保护区”。石佳能担任《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论证首席专家。他为建立这一实验区奔走呼号,邀请和陪同专家调研,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参加相关会议,申请研究课题等。2018年11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行文同意设立“怀化市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从以下行程可以看到他的竭尽全力:
2010年10月“三省坡旅游区发展论坛”在广西三江召开,石佳能到会作主旨发言。/2011年中国侗族文学学会牵头申报“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当年4月和10月,石佳能与其他领导、专家两次组织专家对三省坡及周边侗寨进行考察。国家民委主管的《民族画报》2011年第2期开辟10个专版刊发《探秘三省坡》,支持“三省坡保护区”的申报工作。/2012年在“中国大桂林旅游桂湘原生态风情节”期间,与台湾地区3所大学、大陆5所大学的专家、教授深入通道、新晃、芷江,贵州省黎平、从江,广西三江等地调研考察。/2013年在贵州从江“全国侗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当年在靖州“中国飞山文化旅游论坛”期间,与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暨南大学、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等15所大陆高校、广西区委党校的专家、教授考察湘桂黔相邻的侗族地区8个县份。/在2014年靖州“第二届中国飞山文化旅游节”期间,与海峡两岸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深入三省边地9个侗族县份考察。/2015年参与组织“通道民俗文化旅游座谈会”并发言。2015年5月参与怀化、黔东南州政协组织的“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座谈会”,座谈会听取石佳能关于“创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情况汇报”。2015年6月参与组织湖南省侗学会、黔东南州侗学会、怀化学院非遗基地调研组对湘黔桂边10余座侗寨民俗文化、“非遗”的考察。/2016年至2017年参与“侗寨申遗”工作,石佳能作为省侗学研究会“侗寨申遗”专家组组长,牵头组织怀化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30余名教授、博士对湘黔桂三省区六县25个申遗侗寨进行为期12天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考察。并应邀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岩脚和新街侗寨进行考察和座谈。当年11月在怀化市政协“怀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双月协调会上,石佳能以“加快推进湖南侗寨申遗工作”为题发言。当月还陪同文化部非遗司原副司长张兵、省艺术所原所长邹世毅等7人组成的考察组到通道陇城村实地考察。/2017年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有关论文。2018年参加“纪念侗文创制60周年暨侗文方案修订研讨会”并作发言。2019年参加“中国侗族村寨联合申遗工作推进会”、“2019桂湘黔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并作相应发言。2020年参加“中国人类学民族研究会山地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中国侗族研究回顾与展望论坛”并作主要发言。
当年从独坡侗寨赤脚赶路上学,在中南民族学院求学和工作的青年石佳能,已经年近花甲。人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就有不同的活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体现了儒家的人生理想,也是为人、处世、成业的朴素道理。侗族赤子石佳能,以他丰硕的著述“立言”,以他为民族和地方服务而“立德、立功”。他为人极其朴实而踏实,人生却出彩而精彩。
继杨志一、邓敏文等侗学领军前辈之后,他是从侗族圣山——三省坡脚下的侗寨走出的侗学新领军。
(廖开顺,湖南洪江人,三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