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两千多年前的古训,在陈家服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化作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极致负责,深刻诠释了“无愧”二字的重量。
在时代发展浪潮里,陈家服始终立足党政职责,凭借专业视角与实干精神,将党政工作与文化传播、地方实践深度融合。同时,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视为重要使命,走出了一条兼具使命担当与创新活力的发展路径,成为新时代推动文化传承与地方进步的践行者。
党政职务为基,筑牢履职根基
陈家服的职业征程始于新闻领域,1994年从广西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突出的实践能力,担任校报记者团团长期间,策划组织20余场深度采访活动,撰写超50万字实践稿件,为后续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后,他进入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任副主任编辑记者,在国际传播舞台初露锋芒;2000年初,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挂职广西桂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将新闻专业优势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这段党政任职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资源,更深化了对国家政策与地方发展关联性的理解,为后续投身文化传播、地方实践及海外文化交流筑牢了履职根基。
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现任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对待工作,陈家服自始至终抱着“分毫不敢差,一事不敢懈”的态度。刚入职时,为摸清业务脉络,他把枯燥的规程手册翻得卷了边,将关键数据记满了三本笔记本,连老师傅都说“从没见过这么较真的年轻人”。后来接手核心业务,他更是把“责任”二字刻在心里:项目方案里的每一个数据,他都要反复核对三遍以上;流程中的每一个漏洞,他都主动琢磨优化办法。有一次,为了修正一个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细微偏差,他连续三天加班到深夜,逐行核查数百页资料,最终找到问题根源。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没人会注意这么小的细节”,他却摇头:“工作上的事,没有‘差不多’,对不住手里的职责,就是对不住自己的良心。”
文化传播为翼,贯通中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始终以文化传播为己任,陈家服在国际传播领域持续创新突破,更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海外传承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平台搭建+赛事举办+学术研讨+实地交流”多维举措,推动文化传播走深走实。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校(院)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邢善萍(左)与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现任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右)合影▲
搭建海外文化交流平台:2025年2月,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在当地成立,陈家服担任联合组委会主席,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搭建核心协调平台。
合影左起:中国华夏文化网副总编、泉州市艺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林素梅;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总会总会长丹斯里林福山;马来西亚仙境集团董事经理许国栋;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现任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统筹推进实地文化交流:作为联合组委会主席,他统筹安排文化交流行程,率领中国音乐文化参访团先后走进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来西亚巴生福建会馆,通过参观交流、音乐展演等形式,促进中马双方在文化教育、传统音乐传承领域的深度互动,让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实地交流中焕发生机。
举办国际音乐赛事:在他的牵头组织下,2025首届“中华儿女杯”国际中华传统音乐大赛成功举办。赛事由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主办,马来西亚仙境古城、马来西亚巴生福建会馆、中国华夏文化网承办,于2025年8月3日在马来西亚仙境古城落幕,吸引众多海内外音乐人参与。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总会长丹斯里林福山更呼吁将赛事打造成年度赛事,助力其成为东南亚最具代表性的中华音乐赛事之一。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同期,由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副总编辑林素梅发起,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主办,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与中国华夏文化网联合承办的2025年“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海外的赓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8月5日至6日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圆满举行。研讨会汇聚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为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研讨会开幕式星光熠熠,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原市文化局局长龚万全,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马来西亚广东会馆联合会署理总会长、巴生乡团联谊会会长拿督陈治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院长张晓威博士,马来西亚惠安泉港公会会长林国团等嘉宾共同上台剪彩。彩绸飘动间,象征着这场跨文化交流盛事正式拉开帷幕。
原中国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洪永平亲临现场,为开幕式增添了庄重与荣耀。他的到来,不仅是对本次研讨会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海外传承事业的有力支持,见证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除此之外,他还曾创新推出“丝路智造行”“非遗丝路传”系列专题报道,以纪录片式影像记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成果,用图文交互形式讲述丝绸、陶瓷等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故事,依托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沿线国家用户互动,系列内容总播放量突破千万次;主导搭建“丝路媒体协作网络”,联动沿线30余家媒体开展联合采访与内容共创,推出《丝路新脉动》跨国系列报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让全球用户沉浸式体验敦煌壁画、泉州古港等丝路文化遗产魅力。
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他策划专题报道讲述香港爱国人士的红色精神传承故事,组织两地青少年红色文化交流营,推动政府出台红色文化传承政策,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红色文艺创作,整合地方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助力红色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数十年间,陈家服经手的项目近百个,从未出过一次差错;负责的业务领域,从最初的“新手”变成了人人信赖的“专家”。
地方实践为根,赋能地方繁荣发展
挂职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陈家服深度投身地方建设,以实际行动为桂林发展注入动力,不追求职位的晋升,不看重名利的得失,只在乎每一份工作是否经得起检验,每一次付出是否配得上“尽责”二字。
他策划的“山水桂林·魅力丝路”国际传播项目,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需求,整合海内外媒体资源,通过制作多语种文旅纪录片、开展海外社交平台话题营销、举办“一带一路”文旅推介会等方式,向世界展现桂林的山水神韵与文化魅力,有效提升桂林国际知名度。
牵头组织“西部开发·桂林实践”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桂林在“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建设中的物流枢纽作用、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成果,以及地方企业参与沿线国家投资建设的故事,为西部开发宣传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深入挖掘桂林红色资源,推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宣传,策划“红色家风进校园”“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活动,让当地青少年在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产业规划与发展,为桂林经济多元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现任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同事说陈家服“轴”,他却笑称:“守好自己的岗,做好手里的事,夜里能睡个安稳觉,这就是最大的踏实。”从立足党政职责夯实根基,到以文化传播搭建中外交流桥梁,再到深耕地方实践赋能发展,他始终以实干践行使命。他的探索与成就,不仅为地方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国界、走向世界,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积极力量,成为新时代将党政工作与文化传承、地方发展、海外交流有机结合的典范。这份藏在每一次认真核对、每一回执着坚守里的“无愧”,既是职场中最动人的底色,更激励着每一个追梦者以匠心守初心、以赤诚担使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