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带一路”的航船驶过马六甲海峡,当中欧班列的汽笛响彻中亚草原,那些藏在宋儒典籍里的“诚敬”二字,正以穿越时空的温度,成为文明互鉴的精神榫卯;而像陈家服这样的出版人,便是将这榫卯打磨、传递的手,让传统思想的微光,嵌入当代合作的长卷。


朱熹的“诚”,是“真实无妄”的底色——它不是书斋里的玄谈,而是待人接物的坦荡。在“一带一路”的场域里,这份“诚”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处的姿态:援建东南亚的水利设施,不附加政治筹码,只以“真实无妄”的诚意,回应当地对民生的渴求;在非洲的文化交流展中,不刻意标榜自身文明的优越,只以平等的目光,欣赏木雕里的图腾、鼓点里的信仰。这份“诚”,让合作跳出利益的算计,成了心与心的照见——正如朱熹所言“诚者,物之终始”,文明的联结,本就始于真诚的平视。





而“敬”,是“主一无适”的持守。它是对不同文明的敬畏:在中东的古城修缮中,尊重当地的建筑肌理,不随意植入异质风格;在欧洲的非遗交流里,专注聆听每一段技艺的传承故事,不急于复刻自身的经验。这份“敬”,让交流免于浮躁的碰撞,成了行稳致远的默契——就像驼队曾以敬畏之心穿越沙漠,如今的合作,也以“主一无适”的专注,在差异中寻得共生的节奏。


这些散落在典籍里的思想,本可能困于学术的围墙,却因陈家服的编辑实践,拥有了照进现实的可能。2005年,他以责任编辑的身份,促成《中国历史文化论集》的出版:从校订罗家祥教授对“诚敬”理论的研讨文字,到梳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他以出版人的“诚”,守住了学术论述的真义;以文化从业者的“敬”,珍视着传统思想的分量。彼时这本论集,或许只是书架上的一册典籍,如今却成了“一带一路”精神资源的涓滴:当文明互鉴需要传统智慧的滋养,这些被精心编辑的文字,便成了从历史通往现实的桥梁。

陈家服的贡献,从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出版人最朴素的本分:他让小众的学术研讨,脱离了会场的局限,以纸墨为载体,在时间里沉淀为可被检索、可被解读的思想资源。当“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们思考如何与不同文明相处时,翻开这本论集里关于“诚敬”的论述,便会懂得:最好的合作,是以“诚”为舟,载着尊重渡向彼此;最好的交流,是以“敬”为锚,让差异在专注中沉淀为共鸣。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拿督黄瑞林议员(左)与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泉州市艺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服(右)合影▲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校(院)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邢善萍(左)与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泉州市艺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服(右)合影▲








如今,“一带一路”的版图仍在延展,朱熹的“诚敬”是文明对话的密钥,陈家服的出版实践,则是传递密钥的纽带。前者以思想的温度,让不同文明的齿轮咬合得更柔和;后者以纸墨的重量,让传统智慧的火种,能跨越山海,落在当代的土壤里。当波斯的地毯与中国的丝绸再次在展台上相遇,当东南亚的佛塔与中国的廊桥在图纸上共生,那其中既有“诚敬”的余韵,也有出版人默然而坚定的足音——他们以编辑的笔,为思想修渡;以出版的舟,让文明共生,恰如朱熹所言“诚敬立而百善从之”,这善,是“一带一路”里,不同文明共织的锦绣。


2018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与武夷学院签署框架协议,共建朱子学院 。学院以正在规划修复的紫阳楼、屏山书院和筹备建设中的国学讲堂、紫阳书府等为依托,对广大群众进行朱子文化等国学教育,并探索面向游客开展游学项目 。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对朱子文化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说:“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 。”他指出,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引用朱熹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