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中国华夏文化网、福建南音网联合报道(陈家服 林火炉 林素梅 李宝霞/文 图 视频)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红色印记》庆典是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主办的 “365重走长征路”大型系列文化公益活动的内容之一,是此项活动的总结、展示。2020年元月1日下午,盛世中华·情系鹭岛暨2019《红色印记》年度盛典活动在中国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紫秋老师主持本次活动▲
紫秋老师主持本次活动▲
迎着新年第一缕曙光,全国红色文化志愿者260多人代表汇集福建厦门,在美丽的鹭岛,来自北京的特约主持人紫秋老师等带领大家从《红色印记》、《东方榜样》、《西部国风》、《盛世中华》等四个篇章与现场观众一起深情回忆走过的新长征岁月。深圳速度、东南频道、漳州云平台等通过现场直播分享许多激人奋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令人难忘的瞬间。
2018年9月26日“365重走长征路”在北京授旗出发,至2019年10月30日返回首都,历时整整400天,分工为行军、传媒、拓展三支小分队,到访16个省市,共行程12万余里,组织了文说长征、诗说长征、墨说长征、书说长征、艺说长征等专题,构成了中国第一个由百县革命老区志愿者共同完成的《文化长征》内涵。
南京钟山昆歌艺术团和福建南音网作为中国文化义工联盟的组成单位、“365重走长征路”的助力单位,积极响应组委会部署,热情投入这个极有意义的活动,分别在“墨说长征”“艺说长征”中发挥自己团队的特点,组织了特色节目,在《红色印记》庆典上精彩亮相。
南京钟山昆歌艺术团团长徐立梅特地从千里之外的南京赶到庆典现场▲
南京钟山昆歌艺术团团长徐立梅特地从千里之外的南京赶到庆典现场,带去展示、赠送了十幅四尺整张的的系列书法作品《长征组歌》和一幅《虎踞龙蟠》助力“重走长征路” 的签名。这一“墨说长征”的成果在会场激起热烈的反响。《长征组歌》系列书法是在南京千玛文化传媒公司曹艳东总经理的帮助下邀约了马学春、王金玉、钱诗贵、吴忠文、高庭峰5位著名书法家联袂创作的。多种书体、多种风格,珠联璧合、洋洋大观。《虎踞龙蟠》则征集了南京钟山昆歌艺术团、南京夕阳红合唱团、志愿军南京老战士合唱团200多位文化义工的签名。大家借此表达了对于长征精神的敬仰,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于《重走长征路》的支持。
福建南音网的“艺说长征”——《七律·长征》南音大齐唱视频欣赏▲
福建南音网的“艺说长征”——《七律·长征》南音大齐唱更是闪耀着本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融合的智慧光芒,凝聚着南音艺术家和南音爱好者们的向红、追红心声。这个任务是2019年9月底才交到福建南音网总编辑林素梅老师手中。林老师先后在厦门发动了福建南音网艺术团、厦门市心安艺术团、厦门市亚圣艺术团、厦门市湖里区金尚南音协会、泉州南安市诗山镇南音社、厦门市翔安区欧厝南音泥土计划等7个南音社团,老老小小100多位南音爱好者来学唱、表演。他们中年纪最大的81岁,最小的四岁。对于成年人,林老师克服了工作繁忙、人员分散、新作品不易教学的困难,录制了示范念词演唱音频,配上注音的曲谱,利用微信群,发到各团队自学,最后再轮流到各团队现场辅导的方法。对于孩子们,林老师和卓老师在领导和家长的支持下,带着翔安区欧厝南音泥土计划的五十多位平均年龄不到八岁的小朋友,一字一句地教。两个多月来,每周两次上课,指导孩子们念词、唱曲,练音准、找感觉。终于把南音《七律·长征》完美地展示在《红色印记》庆典的舞台上,下面的观众反应强烈,很惊喜: “原来毛泽东诗词也可以用南音来演唱”,“别有风味”。
本次活动现场花絮▲
合影左起▶林素梅、徐立梅、杨勇杰、陈家服、林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