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七撩曲《月照芙蓉》中国第八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
摄影:黄斐澜,演唱:罗纯祯,琵琶:卓圣翔,洞箫:林素梅
演出地点:乌镇邮局码头
表演单位:中国厦门欧厝南音泥土计划
备受瞩目的第八届乌镇戏剧节于2021年10月15日-24日在中国浙江省嘉兴市乌镇隆重拉开系列活动的帷幕!
乌镇戏剧节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和孟京辉共同发起,以拥有1300余年建镇史的乌镇为舞台,上演世界级精品剧目以及年轻戏剧人的原创作品。第八届古镇嘉年华,以乌镇独特的人文魅力将当代前卫表演艺术和多样化民俗文化融合在同一个空间里,即兴喜剧、戏曲、装置艺术、偶剧、实验诗乐舞短剧……它们将来到乌镇,在戏梦狂欢之地展现街头艺术的无穷魅力。厦门“欧厝南音泥土计划”代表团受邀参加2021年第八届乌镇戏剧节,“非遗南音”首次亮相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
★节目亮点★
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用闽南语演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容之一。南曲曲调优美,委婉深情,南音表演艺术家们将优美的南音带到了古朴典雅的乌镇,完美的融合也给欣赏者们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中国厦门“欧厝南音泥土计划”由享誉世界南音界的南音艺术家卓圣翔(琵琶圣手、南音作曲家、福建省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南音全才、中国华夏文化网艺术总监、福建省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林素梅)、(南音最高难度七撩曲演唱家、福建省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罗纯祯)、国家艺术基金高端表演人才,曾为国家领导人及知名侨领专场演出的林瑞芬、陈思诗及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学者吕韶风共同呈现。体现了国际化、多元化、传统和学院派的丰茂、兼容、开阔。曲颈琵琶、洞箫、三弦、二弦、拍板,展示出南音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上、下四管和优美唱腔以及旧瓶新酒的时代性。
[nán yīn]南音 ──中国的古老乐种
南音又称弦管或五音,被誉为“中原古乐活化石”,“御前清曲”。中原古乐的传入,同晋人南迁有关。梁陈时代,中原人为避战乱纷纷南迁晋江流域。五代时期,“开闽王”王审知等继续带来辉煌的中原文明,丰富南音的内容。研究表明,南音在律学等方面保留着汉代以前中原汉族音乐传统。
南 音 简 介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广泛流传于中国泉州、厦门一带闽南语系地区,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东南亚华侨集居地。这一古老优美的大乐种,荟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收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恋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由于南曲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
南音相传起源于魏晋、唐五代时期传入闽南。关于它产生的确切年代,学者、专家正在作进一步的探研考证,南音古乐历史悠久,因此在闽南流传着不少关于南曲的民间故事和掌故。如《御前清典》的传说,叙述清康熙年间,五位南音妙手应命晋京,演奏幽雅曼丽的南曲于御苑,康熙闻之大悦,赐封“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做官、辞谢爵禄返归故里。从此南曲誉满四方,人们欣赏之余,仿佛从中能够品尝出一种冰清玉洁的情操,心灵也受到一番陶冶。
在南音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南音工作者倾注心血作出贡献,使南音艺术的发掘整理、表演水平和理论研究获得新的可喜成果。1985年,中国泉州南音代表团赴京参加“华夏之声”音乐会,蜚声乐坛,获得很高评价,被誉为“圭璋古乐、典雅之音”、“华夏正声、国中之宝”。近几年来,中国福建南音代表团曾多次前往菲律宾、日本、中国香港演出,受到海外侨胞、中国港台同胞和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侨胞高兴地说:“乡音把海内外同胞的心联系在一起,听到亲人演唱,好似回到可爱的家乡,沉醉在祖国的怀抱里。”一曲乡音牵动万缕乡思、挚爱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出现了“曲终人不散、相看泪如珠”的感人场面,真是“一阕新声传海宇、何人不起故乡情?”……
2006年5月20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中国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