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全力奔赴国际传播的关键历史节点,宗族姓氏文化作为承载着民族根脉传承、彰显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关键内核,身负着不可替代的时代重任。其独特的家族溯源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是向全球展现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窗口。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校(院)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邢善萍(左)与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编辑记者,现任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右)合影▲
然而,当下部分姓氏文化研究会以及各类宗亲联谊会的实际运作状况,却与这份厚重使命背道而驰,令人忧心忡忡。以出资多少定会长、长期毫无作为等乱象丛生,使得这些本应成为文化传承先锋的组织沦为空壳,不仅严重浪费社会资源,更极大阻碍了姓氏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刻不容缓,必须迅速行动,以雷霆手段开展严格监管与全面整顿工作。
在推动宗亲文化与姓氏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中,部分宗亲文化研究会和宗亲联谊会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传统模式下,会长职位往往与捐款数额挂钩,使得有能力为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却资金匮乏的人被边缘化,甚至遭受不合理的排挤。如此一来,这些组织沦为少数有钱人的 “游戏场”,背离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初衷,难以发挥对社会有益的价值。
为扭转这一局面,在必要情况下,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理应积极创新管理机制。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会长选拔体系,着重考察候选人在姓氏文化研究、活动组织策划、文化传播推广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以捐款数额论英雄。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综合考评等方式,将真正有能力、有热情、有担当的人才推选到会长岗位上。
在会长人选的物色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关键引导作用。应着重优先考量那些长期投身于文化相关工作,并且在国内外文化交流领域积极开展外交事务,做出显著贡献的专业人士。这类人选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能够深入挖掘姓氏文化的内涵,以专业视角推动文化研究与传承工作的开展;而他们在文化外交事务中积累的广泛人脉和丰富经验,又能为姓氏文化的国际传播打开新的局面,提升中华姓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反观当下,部分组织将会长之位与财富挂钩,以出资多少来决定会长人选,这一现象在部分组织中屡见不鲜,使得许多组织沦为金钱堆砌的空壳。让一些仅拥有财富却对文化传承缺乏热情与专业能力的人担任要职。不可否认,资金对于组织的运作固然重要,但文化传承绝非单纯依靠金钱就能实现。绝大多数有钱人往往更关注商业利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严重不足。这不仅导致组织内部文化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更使得文化传承的方向发生偏离,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问题,影响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更严重的是,这些“财大气粗”却缺乏文化担当与实际作为的会长,长期占据领导岗位,导致组织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毫无建树,在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方面毫无贡献,与组织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此类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应果断亮剑,通过严肃的批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督促其尽快换届,建立科学合理的会长选拔机制,将真正热爱姓氏文化、具备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的人才推选到领导岗位,为组织注入新的活力。
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国内姓氏文化研究会和宗亲联谊会的监管。严格规范会长选拔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体系,确保真正有能力、有担当、致力于文化传承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同时,加强对组织资金流向和业务开展的监督,引导组织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中,使这些组织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的坚实阵地,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在中华传统文化全力迈向国际舞台的关键时期,姓氏文化作为其中极具民族特色与历史底蕴的重要分支,肩负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使命。它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传承,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扇窗口。然而,当下地方姓氏文化组织的领导任用现状,却为姓氏文化的传承与国际传播征程带来了诸多阻碍。
当前,不少地方的姓氏文化研究会以及宗亲联谊会,长期由退居二线的地方领导干部,村长或村书记担任会长。不可否认,这些基层干部在过往的本地事务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维护乡村秩序、推动地方发展等方面贡献了力量。但在姓氏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这一领域,其局限性日益显著。由于长期扎根基层,工作范围相对局限,他们的视野不够宽广,思维模式相对固化。在策划文化活动、对接国际文化交流需求时,往往难以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导致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传统、内容缺乏新意,无法吸引国际受众的目光,严重阻碍了宗族氏族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的推广传播。
宗族姓氏文化若要在国际传播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急需一批具备广阔全球视野、创新思维理念以及深厚文化素养的领军人物。他们能够精准捕捉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兴趣点与需求,进而策划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国际吸引力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姓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关注与认可。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地方姓氏文化组织打破现有的用人局限。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广泛吸纳文化界、学术界、外交界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姓氏文化组织的核心领导团队中。这些专业人才凭借其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能够为姓氏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同时,对于那些熟悉地方实际工作、在本地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地方退职基层干部,可以安排其担任常务副会长等职务。他们能够在协调地方关系、整合本地资源等方面继续发挥优势,与具备国际视野的会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姓氏文化组织的健康发展,为姓氏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与组织支撑,助力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撰写这篇短文,旨在呼吁参与宗族姓氏文化领域工作的同仁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肆意妄为。但凡能被称作文化、值得世代传承的事业,无一不是规范严谨且庄严肃穆的。
对于广大投身宗族姓氏文化事务的同仁们而言,满怀热忱与真挚情感便已足够,这份热爱应当纯粹,不应掺杂任何附加条件。毕竟,宗族姓氏文化是社会的一个微观缩影,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同样会在宗族姓氏文化事务中有所体现。
在当下宗族姓氏文化蓬勃发展的热潮中,大多数人都在总结过往经验,歌颂先辈功绩,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但我却说出了一些可能不那么中听的话语。这些话是否会损害风气,是否违背常理人情,我也难以定论,只能交由社会评判。我也定当秉持谦逊的态度,虚心接纳大家的意见。
沁园春·姓氏之光
华夏文明,姓氏滥觞,史韵悠长。溯炎黄肇始,支分派衍;诸家脉络,世代传扬。族谱昭承,宗祠护望,血脉亲缘岁月长。千秋业,载沉浮兴废,根脉昭彰。
今朝再谱新章。聚俊彦豪情意气昂。恰商潮奔涌,资金襄助;文澜壮阔,才俊领航。姓氏研析,文化播讲,国际交流绽异光。逢盛世,促传承盛举,再铸辉煌。
作者: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办事处副主任编辑记者,现任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2025年3月4日